谈及事后维修,就要说说什么叫事后维修。事后维修也就是设备故障后的维修。事后维修的发展也被划分为两个阶段,即兼修阶段和专修阶段。 所谓的兼修阶段是操作人员既是操作工,又是维修工的阶段。早期设备比较简单,操作工平时操作和运行设备,当设备出现故障停机,就去修理设备。这时的企业里是没有专门的维修工的。随着设备的技术进步,其复杂系数越来越高,工厂里开始有了专业分工,开设备的只管开设备,修机器的只管修机器,也就是“我维修,你操作”,大家各干各的活,我们称之为“专修阶段”。在这个时期,无论是“专修阶段”还是“兼修阶段”,其本质都是“坏了才修,不坏不修”,故称之为“事后维修”。
后来,随着流程工业的诞生,随着企业对订单及时交货的要求越来越高,人们开始研究预防维修的积极作用。所谓“预防维修”,顾名思义就是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的设备维护活动。企业实际运行的“预防维修”有以下几种形式:1)按照确定日历周期的预防维修就是按照日历周期,如2个月一次,或者一年一次的设备解体修理活动,也称为定期维修;前苏联实施的计划预修制就属于这种,每类设备的大修理周期是固定的,修理内容也基本固定。 2)按照确定运行周期的预防维修就是按照运行周期而非日历周期,例如某设备或者总成工作10000小时,就要进行一次解体、检查、调整或者换件;就像汽车、火车、飞机要运行多少公里,就要进行例行的检查、调整、换件或者修复;有的设备按照其产出的多少来计算其检修周期,如多少吨公里,多少件,多少米等等,都属于运行周期的预防维修。 3)状态预防维修状态维修也属于预防维修,但不是按照固定周期进行。状态维修是通过状态监测手段采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,根据设备劣化情况来决定对设备进行检修的策略。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状态监测手段为振动监测、红外检测和油液监测。振动监测对于转动类的设备比较适宜,如风机、压缩机等;红外技术对于不均匀发热的设备比较适合,如锅炉、蒸汽管道、炉窑、电机,配电柜、变压器、电缆等等,通过其发热的变化来定位故障;而油液分析则是通过对润滑油内磨粒的分析来判断摩擦副磨损情况,主要用于摩擦部位的诊断。当然还有其他的状态监测手段,如超声波技术、X光衍射等等。 预防维修与事后维修比较,哪种方式更好呢?当然预防维修使企业的设备管理更主动。预防维修的主要优点如下: 4)可以降低维修时间和费用,有计划工作的效率比没计划高3-4倍,按照计划解体修理,准备好图纸、工具、备件,效率自然高很多; 6)可以降低设备造成的质量劣化或者批量报废,很多时候当设备在故障那一刻,会造成产品的批量报废或者质量劣化,及时的预防性维修,可以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发生。 有人说,事后维修不可能淘汰,因为预防维修不可能让所有的故障不发生,于是事后维修还得进行。那么是否因为如此,事后维修才得以保留吗? 读者思考一下,在我们企业里有没有一类设备,我们从来不对它们做预防维修,永远采取事后维修? 这些设备是存在的!如果将企业的照明系统看成一类设备,我们从来不对这类设备做预防维修,永远是事后维修,坏了才修,不坏不修。除了照明系统,很多设备我们都可以采取这种维修策略,如打印机、电话、空调、小台钻、……。 总结一下,对于那些故障后果不严重的设备,事后维修是最优的维修策略,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的有效利用时间,充分发挥其功能,而又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。那么,什么是后果严重呢? 所谓后果严重,包括生产损失,如造成上下游的停机,经济损失突出;某石化厂常减压装置停机一天损失5000万元,就属于生产损失后果严重;再就是安全后果严重,如会造成员工伤亡事故;还有质量损失后果严重,如造成批量的质量缺陷,经济损失、企业信誉损失严重;还有是环境破坏后果,如污染江河湖海,污染空气等,引起环保部门和社会的关注;再就是职业健康后果,如造成职工的某类职业病扩散等等。如果上述这些后果不存在,或者微小,事后维修不但不应该淘汰,而且应该提倡。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,我们主张保留事后维修,但也不是被动的进行事后维修。一种主动的事后维修方式叫做赛车式检修在世界上悄然兴起。所谓的赛车式检修,模仿方程式赛车检修方式,建好团队、做好预案、备好材料工具、定义好沟通方式,让事后维修的速度提升,效率提升,质量提升,停机时间缩短。这不失为主动的事后维修。 |